青海新聞網·大美青??蛻舳擞?nbsp; 立春時節,河湟大地處處生機勃勃。這兩天,著手春耕備耕的農戶們已經開始盤算著列清單、選種子,待到氣溫回暖,便順勢播種下一整年的希望。與此同時,陪農戶們忙東忙西的科技特派員們已準備好行囊,深入田間地頭,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。
“我們種出了‘萬元田’”
(資料圖)
“金豆豆”的魅力究竟有多大?能讓湟源菽滿源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打爆李生楷的電話,只為請專家為自家的種植基地提質增效出謀劃策。“李老師,今年一定再給我們好好指導一下。”電話這頭,李生楷連連點頭。
作為西寧市2022年科技特派員成員之一,西寧市種子站的高級農藝師李生楷在過去的一年中,同來自省農林科學院、西寧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、青海農牧科技職業學院、湟源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9名專家共同組成“湟源縣科技特派員工作站002組”,引導群眾積極開展科技創新、組織創新、模式創新,在培育鮮食豆類產業的道路上連續不斷取得好成績,讓群眾的收入翻了一番。
湟源縣的腦山地區,海拔偏高,氣候冷涼,祖祖輩輩以種植油菜籽、青稞等這些傳統農作物為主,單種農作物平均畝產值僅500元左右,既不能實現增收,更無法實現產業興旺。前兩年,村里的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始流轉土地,種起了喜冷涼氣候的高原菜豆——荷蘭豆,不僅為合作社帶來了豐厚收益,還帶動了周邊村民一起致富。
在種植荷蘭豆過程中,李生楷指導合作社采用病蟲害綠色防治、化肥減量增效等先進技術,種出的菜豆產品品相好、綠色無公害、營養價值高,產品銷往全國各地。由此,在高原耕種條件較差的土地上,涌現出了一批“萬元田”,荷蘭豆被當地群眾稱為“搖錢樹”“金豆豆”。
“我們也有了智囊團”
“農牧養殖是個技術活,需要大量科學知識,特別希望有人來教教我們,在黨的助農惠農政策下,合作社成立了人才專家站,我們也有了智囊團,老師們可以手把手地教。”大通伊綠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麻團依布說。
去年,西寧市啟動市“科技特派員工作站”建設,安排省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40名科技特派員深入湟中區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、湟源縣開展調研,督促各縣區按照當地特色產業發展需求,認真開展建站依托企業及科技特派員推薦工作,并及時組織召開“科技特派員工作站”啟動對接會,安排部署14個工作站建站任務,確保專家團隊工作順利開展、取得實效。
短短一年時間,特派員們聚焦馬鈴薯、蔬菜、食用菌、生豬、牦牛等特色產業成果轉化,利用自身多學科優勢和行業優勢,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、專業技術培訓等,解決新優品種繁育、高產示范栽培、無公害生產以及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等技術問題,推動更多農業科技成果加速轉化應用。
“截至目前,西寧市科技特派員為農戶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科技需求397條,開展對農戶的技術咨詢服務(包括線上、線下服務)1500次,申請并取得專利35項,組織開展技術培訓2800人次,申報并參與實施農業科技項目18項,推廣新技術40項,培育新品種20個,引進新品種31個,建設各類農業科技園區8個,生產示范基地7個,推廣面積約2667公頃,示范帶動6000戶農戶致富增收。”西寧市科技局工作人員介紹。
“只要村民有需要,我們一直都在”
“雖然退休了,但依然能發揮余熱,只要村民需要,我們一直都在。”說這話的,是年過六旬的科技特派員胡小朋。他和分散在全省各地的特派員一樣,堅持開展線上、線下服務,為農民傳播先進實用技術,奮戰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第一線。
有了人才支撐,財力支持也要跟進。“從2022年起,省財政廳每年在科技發展專項資金中安排科技特派員專項計劃資金,作為科技部‘三區’人才專項計劃資金的省級配套支持部分,重點支持以‘科技特派員工作站’‘科技小院’為核心的基層科技創新平臺,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等創新創業活動,構建從單兵作戰到集中作業,從單項技術到集成技術,從短期流動服務到長期固定服務,從單一示范點到區域示范集群的科技特派員全產業鏈服務新模式。”省財政廳工作人員介紹。
今年,我省將加大科技特派員認定、選派精準度,形成省級科研人員(含省外技術專家)+基層推廣人員+基層企業(合作社)的立體化科技特派員人才體系。到2025年,建成“科技特派員工作站”“科技小院”80個以上,形成一支800人左右穩定的科技特派員隊伍,實現對39個涉農縣(市、區)的全覆蓋,服務鄉村企業(合作社)150家以上,推廣轉化農牧業新技術、新成果150項以上,示范帶動農牧戶10000戶以上。
關鍵詞: 打理搖錢樹 種下金豆豆特派員工作站助力鄉村振興